客服微信:hiholland 或 hidutch 电子邮件:info@mycnbook.com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

销 售 价 :
€7.50
作  者 :
秦菊波 编著
所属分类 :
图书 > 人文社科 > 中外哲学 > 外国哲学
购买数量 :
- +

商品介绍

  • 作 者:秦菊波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2-01 07:00:00
  • 开 本:16开开
  • 页 数:253
  • 印刷时间:2010-12-01 07:00:00
  • 字 数:242.00千字千字
  • 装 帧:平装
  • 语  种:无
  • 版 次:1
  • 印 次:1
  • I S B N:9787010094885

目录

    导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思想研究的可能性
第一节 当前公共性问题的不同研究理路
一、公共哲学的研究理路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理路
三、公共伦理学的研究理路
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路
五、小结
第二节 公共性问题与政治现代性
一、现代政治在公共性上的紧张关系
二、现代社会生活在公私领域内的紧张关系
第三节 阿伦特思想研究的状况与述评
一、国内学界阿伦特思想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阿伦特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阿伦特思想研究述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思想研究的可能性
一、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赞赏与误读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西方理论研究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关怀
第一节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古代城邦制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
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影响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极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与阿伦特的政治关切
二、犹太人的独特身份与政治认同
三、阿伦特与左派及马克思的关联

第二章 公共性的古典形态与政治哲学传统
第一节 公共性古典形态:城邦公共生活开创的政治经验
一、公私之分:古代城邦公共生活的界定与范围
二、古典公共性的生活图景——城邦的含义与价值
三、城邦公共生活的特点与局限性
第二节 西方政治哲学的古老传统
一、柏拉图开创的政治哲学传统
二、传统与现代:阿伦特与马克思的相遇
第三节 传统的再认识:阿伦特与马克思的不同立场
一、阿伦特对柏拉图以来的政治思想传统的批判
二、对以往哲学传统的清算:马克思的立场
三、政治哲学传统中的马克思:阿伦特与马克思相遇的意义

第三章 开启面向“世界”的公共性视野
第一节 面向共同世界(acommon world)的公共性视野
一、重回“意见”尊严的世界
二、政治的存在方式中的世界
三、积极生活中的世界
第二节 阿伦特政治哲学中的世界概念
一、介于政治与哲学中的世界概念
二、世界概念展开的向度
三、阿伦特世界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鉴别与比较
一、拒斥形而上学与回到生活世界
二、世界概念在哲学内涵上的区别

第四章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范式:公共领域
第一节 现代社会里公共领域的衰弱
一、极权主义的起源与公共领域的衰弱
二、社会领域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萎缩
第二节 公共领域的理论范式
一、公共领域的理论内涵
二、古典共和主义传统里的公共领域
三、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复兴的可能性途径
第三节 阿伦特公共领域范式的特点与现代意义
一、阿伦特公共领域范式的特点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现代意义
三、阿伦特论题的缺陷与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与阿伦特议题的区别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阿伦特的经济性公共领域
二、政治领域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与阿伦特对政治的不同理解

第五章 行动与判断:重建公共性的两个维度
第一节 行动的两个基础:劳动与工作
一、阿伦特的劳动观及其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
二、工作及其价值
第二节 行动:恢复公共性的一个维度
一、行动与劳动、工作的区分
二、行动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的公共性
第三节 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看阿伦特的行动理论
一、交往的基础
二、交往的形式
三、交往的私人性与公共性
第四节 判断:公共性复兴的另一个维度
一、判断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判断活动的公共性
三、徘徊于行动与判断之间的公共性
结语公共性:马克思与阿伦特的理论辨识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马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内容简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性,她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古典经验为原型,对照现代政治生活的虚假性、“非政治化”甚至“反政治化”的倾向,说明当代社会公共性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马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从阿伦特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关怀中说明阿伦特公共性思憋产生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对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一是从批判政治哲学传

精彩内容

        摩登时代(17世纪到20世纪初)是一个备受鼓舞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原来的许多梦想一夜之间成为了现实,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膨胀,人而不是其他成为了万物的尺度,这是人的现代性逐渐形成的时期。阿伦特借用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认为正是现代性的生长和传统社会的没落,造成人性的普遍异化和虚无主义意识的流行。现代性以主体性为基础,人成为现代社会一切评判的标准和尺度。但当人只依据自身尺度时,万物成为它活动的对象,人与自然、他物就成为对立的存在,自然不再为人的活动提供指南,而是成为人必须加以统治和控制的一个不确定性的危险之物,因而自然不断地被人所征服,不断地为现代科技所征服。但这种征服的结果却是相悖的,科技在不断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征服和统治人的本性,由此造成人性价值的混乱和冲突。当这种日益增长的竞争性的冲突导致了更大、在技术上更有组织的政治实体的形成,实际上就导致了人和自然一样都屈从于世界技术的统治。所以现代性的症结就在于对存在的完全遗忘和人的彻底的“非人化“,人本身成为只不过是世界技术的原材料。由于脱离和疏远了传统社会,现代人只能借助历史在不断流变的现代世界为自己找一立足之地,但由此人就沦落为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牺牲品,为了逃避这种厄运,人只能求助于意识形态,即采取一种任意的和非理性的世界观,屈从于普遍的强权统治。现代主观性和自由发展的结果就是导致一种意识形态的极权主义统治下的普遍异化和无家可归。阿伦特在分析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对人的这种异化和虚无主义的社会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