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著 序 言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操作等许多问题都需要相对准确的数学模型,以用于描述过程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以及在医学工程和经济学中,一般也是如此。如果物理定律(基本原理)的解析形式已知,那么基本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或物理建模得到。然而,如果这些定律未知或者只有部分已知,或者关键参数不能足够精确地获得,那么就必须进行实验建模,称作过程辨识或系统辨识,也就是利用测量信号在所选的数学模型类中确定过程或系统的模型。
系统辨识这个科学领域是在1960年左右开始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控制和通信工程领域。它以系统理论、信号理论、控制理论和统计估计理论的方法为基础,且受现代测量技术、数值计算和精确信号处理、控制及自动化功能等需求的影响。辨识方法的发展可诉诸大量的文章和书籍,然而产生重要影响的是IFAC系统辨识专题会议。该会议从1967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每三年组织一次,2009年在法国圣马洛召开的是第15届。
本书旨在以一种易懂、明晰、有条理的方式论述系统辨识,而且特别注重面向应用的方法,这对使用者解决实验建模问题很有帮助。本书以1971、1974、1991以及1992年出版的德文书和多年讲授的课程为基础,内容包括过去30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许多其他研究团队的论著。
全书分9个部分。在“绪论”及“线性动态系统和随机信号的数学模型”两章之后,第I部分论述非参数模型和连续时间信号的辨识方法。利用非周期和周期测试信号确定频率响应的经典方法对理解辨识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是其他辨识方法的基础。
第II部分讨论利用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确定脉冲响应的方法,包括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这些相关分析方法可以看作是用于具有随机干扰测量数据的基本辨识方法,它们是后面章节论述的其他估计方法的基本要素,并可直接用于二值测试信号的设计。
第III部分中论述离散时间参数模型(比如差分方程)的辨识方法主要基于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首先,针对稳态过程讨论这些估计方法,也称作回归分析,然后扩展到动态过程,导出非递推和递推的两种参数估计方法,并给出多种改进方法,如增广最小二乘法、总体最小二乘法以及辅助变量法等。贝叶斯方法和极大似然方法需要更深的理论背景,也涉及性能边界的讨论。另外,专门有两章探讨时变系统和闭环条件下的参数估计。
第IV部分介绍连续时间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首先将参数估计方法扩展用于可测的频率响应,然后讨论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和利用状态变量滤波器的子空间方法。
第V部分集中讨论多变量系统(MIMO)的辨识。首先讨论线性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基本结构,然后讨论相关分析和参数估计方法,包括同时激励几个输入情况下特殊的不相关测试信号的设计。然而,有时逐个依次辨识单输入多输出(SIMO)过程反而会更加简单。
对许多复杂的过程,非线性系统辨识非常重要,第VI部分讨论这个问题。对一些特殊的模型结构,如Volterra级数、Hammerstein模型和Wiener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线性系统所用的参数估计方法。然后探讨多维、非线性问题的迭代优化方法和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有效方法,包括基于结合参数模型的非线性网络模型方法,如神经网络及其变形,以及以非参数表示的查表(图)法等。此外,还讨论使用扩展Kalman滤波器的方法。
第VII部分总结了几种辨识方法所共有的一些其他问题,包括数值计算问题、参数估计的实际考虑和不同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等。
第VIII部分论述几种辨识方法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如电动和液压执行器、机床和机器人、热交换器、内燃引擎和汽车的驱动动态特性等。
第IX部分是附录,给出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和三质量振荡器过程的描述,它被用作贯穿全书的实例。读者可以从Springer网页下载测量数据,供应用使用。
动态系统辨识的主题非常宽广,且以许多专家的研究为基础。一些早期的贡献是许多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下面仅列出少部分作者,他们是早期重大成果的贡献者。V Strejc(1959)发表了阶跃响应特征参数的确定方法;Schaefer and Feissel(1955)和Balchen(1962)首先利用正交相关分析法测量频率响应;Chow and Davies(1964)、Schweitzer(1966)、Briggs(1967)、Godfrey(1970)和Davies(1970)等人提出了相关分析法和伪随机二进序列信号的设计方法。大约1960年至1974年期间,J Durbin、RCK Lee、V Strejc、P Eykhoff、KJ 珦琀爀渀淥、V Peterka、H Akaike、P Young、D埠 Clarke、RK Mehra、JMMendel、G Goodwin、L Ljung、T S擥攀爀猀琀爀渀淥等人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动态过程参数估计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其他一些对辨识领域的贡献在相应章节中给出了引用,也请参见表14辨识领域的文献概述。
作者还想感谢自1973年至今我们组的研究人员为发展和应用辨识方法所作出的许多贡献,如M Ayoubi、W Bamberger、U Baur, P Blessing、H Hensel、R Kofahl、H Kurz、KH Lachmann、O Nelles、KH Peter、R Schumann、S Toepfer、M Vogt、R嫠椀洀洀攀爀猀挀栀椀攀搀等。其他许多有关特殊动态过程的研发成果在应用章节中做了引用。
本书是专门为电子和电气工程、机械和化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论述系统辨识的,同时也面向研发、设计和生产的从业工程师。先修知识包括系统理论、自动控制、机械和/或电气工程等专业基本的本科课程。每章后面的习题对深入理解所讲的内容很有帮助。
最后感谢Springer-Verlag的大力协助。
R伊泽曼,M明奇霍夫
2010年6月
于达姆施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