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hiholland 或 hidutch 电子邮件:info@mycnbook.com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

销 售 价 :
€12.50
作  者 :
汤用彤 编著
所属分类 :
图书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宗教
购买数量 :
- +

商品介绍

  • 作 者:汤用彤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1-01 07:00:00
  • 开 本:16开开
  • 页 数:450
  • 印刷时间:2010-11-01 07:00:00
  • 字 数:442.00千字千字
  • 装 帧:平装
  • 语  种:无
  • 版 次:1
  • 印 次:1
  • I S B N:9787301177600

目录

    汤用彤先生《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序
一、原始佛教
1.《沙门果经》
2.《梵动经》
3.《箭喻经》
4.《五阴譬喻经》
5.《度经》
6.《法句经》第三十七
7.《大缘方便经》
8.《四姓经》
二、分部及一切有部
分部及一切有部之一
1.《(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
2.《(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下)
分部及一切有部之二
1.《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2.《入阿毗达磨论》(卷下)
3.附录:《(入阿毗达磨论)通解》
4.《杂心论》摘录
三、般若空宗
般若空宗之
1.《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分別品》
2.《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
3.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一
4.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二
般若空宗之二
1.《中论·观因缘品》
2.《中论·观本住品第九》
3.《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4.《中论·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5.《中论》校勘说明
6.《百论·破情品》
7.《百论·破尘品》
四、经部及其发展
经部及其发展之一:《成实论》摘抄(一)
1.论门及立论
2.三世有无问题
3.一切有、一切无问题
4.有中阴、无中阴问题
经部及其发展之二:《成实论》摘抄(二)
5.心性本净因客尘故不净问题
6.有我、无我(有人、无人)问题
7.根知、识知
8,成实关于假名之学说
9.附录:金陵刻经处版本叙文
经部及其发展之三:《俱舍论》(附《光记》)摘录(一)
1.无为法
2.无表色的有无
3.从眼、耳、鼻谈到蕴、处、界三项假实问题
4.根见、识见之讨论
经部及其发展之四:《俱舍论》(附《光记》)摘录(二)
5.论俱生法之一——色法俱生
6.论俱生法之二
(1)心、心所法俱生
(附录:《成实论·立无数品》)
(2)论不相应行——得非得
经部及其发展之五:《俱舍论》(附《光记》)摘录(三)
7.论不相应行——四相
(附录:《成实论.不相应行品》)
8.无为非因非实有
9.论有表、无表
经部及其发展之六:《俱舍论》(附《光记》)摘录(四)
10.论无表之有无
11.三世有之讨论
经部及其发展之七:《俱舍论·破我执品》(附《光记》)摘录(五)
经部及其发展之八:《俱舍论记》卷第九十九、一00
五、唯识 法相学说
(一)唯识 阿赖耶识缘起
(二)法相 百六法
附录一 印度非外道的或关于佛教的资料{备存)
附录二 印度哲学的资料(非外道或有关佛教、另存的)
附录三 存档
附录四 有关资料汇编
1.关于用彤先生编选《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的说明
2.佛典举要
3.汤用彤先生谈印度佛教哲学
4.汤用彤先生对印度佛教思想的研究
5.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
6.汤用彤哈佛大学时期宗教学文稿探赜
7.回忆汤用彤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其两篇逸稿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整理说明 

内容简介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是汤用彤先生的遗稿。汤先生于1954年前后以卡片记录和抄写的材料汇集编选了《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的内容,今由*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副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强昱教授校点整理。汉文佛经中保存了很多印度佛教的原典,而这些原典的梵文本早已失传,因此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诚如汤先生所言:“在大藏经中广泛抄集,无论经论或章疏中的有关资料长篇或零片均行编入。目的为今后研究印度哲学者之用,

精彩内容

        智者相?故知假名无有自相。又假名相虽在余处,亦复不一.如说人受苦恼如稍人心,恼坏是色相。又受是受相,亦于人中说。如佛说:智者愚者俱受苦乐,而智者于苦乐中不生贪恚。取多少等相是想相,亦于人中说,如说:我见光明见色。作起是行相,亦于人中说,如说是入起作福行,亦起罪行及不动行。识是识相,亦于人中说,如说智者识法如舌尝味。是故若在余处说,亦说多相是假名相,色等相不在余处,亦无多相。又若法为一切使使,是假名有。实法不为使使,以诸使使人故。又假名中无知生,先于色等中生知,然后以邪想、分別,言我见瓶等。又瓶中知要待色等。所以者何?因色、香、味、触谓言是瓶。实法中知,更无所待。又假名中生疑,如杌耶人耶?色等中不生疑,为色为声。问曰:色等中亦有疑有色耶?无色耶?答曰:不然。若见色终不疑是声,更以余因缘故疑有色、无色,如闻说色空而复见色则生疑,言为有、为无。若见灭谛,此疑则断。问曰:灭谛中亦有疑为有灭耶?无灭耶?答曰:子所执中生疑,非灭谛中。若闻执有灭,亦执无灭,于中生疑为有、为无,是人尔时不见灭谛。所以者何? ……